徐志远黄梅戏音乐工作者他的作品如同黄梅戏全集中的精华绘声绘影地回忆起了那个充满韵味的时代
少时生活在闭塞的山区,文化生活相对贫乏。中学时开始自己摆弄一些乐器,如二胡、口琴、笛子等,慢慢也摸到了一些音乐的窍门。“我当时喜欢做竹笛,下放时还喜欢抓蛇。”“”期间各地都在演“样板戏”,岳西剧团因此要扩大招生,“我几乎是被他们抓来的。”当时徐志远学习成绩很好,一心想着考大学,家里也反对他从艺。虽然不是自己的选择,但徐志远最终还是“歪打误撞”地进入了剧团。
为了团里表演的需要,他开始尝试作曲,没有想到写出来的唱段和歌曲很受演员们欢迎,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在21岁的时候,他就可以写出小戏,不仅能作曲,还能独立完成配器和指挥工作。恢复高考后,他又开始萌动了去大学学习的心愿。在1981年上海音乐学院戏曲作曲进修班竞争激烈中,只有华东地区8个名额,而安徽唯一被录取的人就是他。他师从何占豪、刘如曾教授,并且认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学习氛围特别好,让他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不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把中国音乐搞好。
毕业后,当他放弃留校机会回到岳西的时候,就走上了专业黄梅戏作曲的人生道路。这一路上,他参与创作过许多重要作品,比如1991年的《红楼梦》舞台剧。当时候,他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其有时代感,与时俱进。在《秋千架》的创作中,他吸收了一些电声音乐,还淮剧元素,把宝玉在黛玉棺材前的心理活动层层揭示出来。他说:“这里,我用‘形散神不散’原则来打造。”
这部戏得到了较高评价,并获得了“文化部第二届文华音乐创作奖”。而1998年的《秋千架》,更证明了徐志远融入其他音乐元素到黄梅戏中的超强实力。他发挥黄梅戲抒情特点,同时借鉴西洋歌剧和美国百老汇音乐剧艺术特色,为现代戲劇注入娱乐与喜剧性。这成了中国地方戲與音樂劇結合的一个試驗,以此成为了戲劇界一個新风向标,被誉为“很好的叛徒,也是一个很好的继承者”。
除了进行創作工作之外,徐志远還進行學術研究。他的一些主要論著包括:《黃梅戲通論》音樂章節、《試論程長庚對京劇音樂貢獻——兼及皮黃腔在安徽的合流》、《黃梅戲角色的音色造型》等,並擔任《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的責任編輯、岳西高腔分支主編。
關於黃梅文化,其質朴與青春,是它寶貴財富之一。但要想發展就不能僅僅依賴於經典劇目,在多元化時代,要有個性,有地方性,更需要更多嘗試,更多跋涉。而現在民族藝術遇到了空前的壓力。我們如何與年輕人對話?不能光滿足於古老傳統,而應該創新。為什麼說這樣?因為我們國家藝術正在面臨危機,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事情。
總結來看,從最初的小小樂手到後來成為一位影響深遠的大師,每一步都是歷史的一頁,每一首歌都是對傳統美學的一次探索。而今天,即便是在信息爆炸時代,我们仍然能够听到那悠扬的声音,那旋律,那情感,它们像时间一样沉淀下来,但又不断更新,从不停滯。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传统与现代交响"-" 黄梅文化与世变共存" 的真谟所在。此刻,此刻,你是否觉得这个故事已经成为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永恒?
最后,将这些经历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关于追求艺术纯粹性的故事,是关于将个人情感转化为公共财富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意义并分享给世界这一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