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谜程学勤的电影征程
自幼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安庆市怀宁县农村,当地农民自发组织的各种黄梅戏团体的演出和农村中传唱的黄梅音调及丰富的民歌,给童年时代的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情感的熏陶。从此,程学勤就痴迷上了音乐,六岁时,他碰到一个瞎眼算命先生边走边拉二胡,觉得特别好听,就跟在他后面一直走了10里路,听完后又独自走了10里路返回,回到家还为此挨了一顿打。从此,他就疯狂爱上了音乐。上中学时,从家到学校要经过安庆市民众黄梅戏剧团(即后来的安庆市黄梅戏一团),他每天晚上上自习时就坐在门口听剧团排练,一直到散戏。
痴迷音乐的程学勤还特别有天分,上小学时他就自学学会了拉二胡,十二三岁时买不起用蟒皮做的二胡,他就自己动手用皮做了一把二胡。因为二胡拉得特别好,1954年,他被民众黄梅戲剧团招进团从事主胡演奏。当年的青春与梦想,如同那首《春香传》中的旋律,无声而悠扬,在他的心中回响着。
1955年,他遇见了著名黃梅戲作曲家時白林。他聽過時老作曲的大作《春香傳》,心里非常羡慕,一心想着自己也能寫出這樣子的曲子,就好了,由此他開始涉足作曲領域。在沒有接受過專業音樂學院系統學習的情況下,因為對音樂熱愛加上勤奮好學,使得他很快勝任了作曲工作,並取得了不俗成績。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地久戲曲創作生涯中,不僅創作出了大多數黃梅戲作品,也讓他的名字與黃梅戲緊密相連。
1984年创作的小品《渖婿招婿》在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中获一等奖;1988年创作的大型舞台劇《公主与皇帝》在安徽省第一届艺术节上获优秀作品奖;1990年和1992年担任创作者的一部电视剧《山乡情悠悠》都获得了“2000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
尽管程序繁琐,但程学勤坚持自己的风格,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他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诚,用心去感受生活。” 在那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候,每一次努力都像是铺开道路上的阶梯,让未来更加明晰。而对于那些曾经默默无闻却因其才华被世人所知的人来说,他们背后的故事总是那么精彩纷呈,就像是一部又一部难忘的话剧,而他们——那些追求梦想的人,是最美丽的人生画卷中的主人公。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对于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进行思考,这位身处历史交汇点上的艺术工作者始终保持着敏锐的心灵和开放的心态,为我们带来了无数启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似乎已经逝去的声音,在新的篇章里继续回响,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更为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世界。而对于那些真正热爱并投身于这一行业的人们来说,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远比外界所看到更复杂,因为他们知道,要让这份热爱持续下去,并且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之前,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但正是这样的勇气与智慧,让这些人的存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年代里的故事逐渐被遗忘,但它依然如同那首永恒未变的话语,将来者引向过去,以致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发现以及保护文化根基的小小纪录,它也许不会引起轰动,但它会触动每个愿意倾听的声音。如果有一天,你站在历史交汇处,看见一个影像,那就是你自己,或许你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声音虽然微弱,却能跨越千年的时间隧道,与我们的灵魂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