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家经典演唱会陈希曾的艺术盛宴
在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北京,我的祖辈们就常常围绕着京剧的世界。家中总是能听到京剧的声音,每个人的嗓音都独具匠心。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从小就被京剧深深吸引,不仅听闻过,也经历了唱戏的过程。小学时期,我跟随叔父陈顺孙学习老生角色,而进入中学后,便向苏少卿先生这位著名的剧评家学习。我还得到了程君谋先生——“汉口谭鑫培”的称号,这位老师对我在谭派唱腔方面尤其有所贡献,他教会了我如何高超地掌握发音和吐字。
然而,真正让我迷恋的是余派,这种风格由余叔岩带领,其特点是流畅自然、情感丰富。我曾翻来覆去地聆听他的唱片,并努力寻找能够传授我这种技艺的人物。在此过程中,我结识了刘叔诒先生,这位师傅不仅是我学术上的导师,而且他还是江苏戏校京剧系的系统教授。当我考入化学系时,他便聘请我到学校任职,让我利用周末时间继续深造于京剧之道。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技,我必须理解音韵,因此我对《京剧字韵》、《京剧声韵》等书籍进行了细致研究,并且不惜代价向作者苏雪安先生请教,以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白口这一重要部分时,我特别注重寻找规律性,通过不断练习,最终达到了举一反三的事半功倍效果。
自从12岁首次登台表演直至今天五十多年来,没有间断过对京剧的热爱与探索。除了在排练期间向辅导老师白玉英、林澄伯求助外,还专程前往马宝刚老先生处学习身段动作,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我曾扮演过20多部老生角色的作品,同时也尝试反串其他角色,如老旦、小生、青衣、花脸与丑角。此外,我还学会了一手操琴和司鼓,并涉猎昆曲,使我的艺术天赋更加全面。
退休之后,我开始教授一批票友学生,他们如鱼得水般接受知识。而上海顺昌路第二小学甚至邀请我担任特色班的 京剧教师。此外,在当地文化中心工作期间,当选为负责人,对于推广和发展本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此事还被上海东方电视台和上海有线电视台卢湾新闻频道分别采访两次,其中节目播出后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因为这些年里,在南京度过的大部分黄金时代,所以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南京余叔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