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思揭秘元朝基本史实的巨轮滚过千年历史的深渊
王九思(1468~1551),明代文学家,以字敬夫、号渼陂闻名。出生于陕西鄠县(今户县),弘治九年(1496)中进士之选,为庶吉士,并曾任检讨。在其仕途中,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交往,共同倡导文以秦汉为准、诗以盛唐为佳,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担任吏部文选主事,不久升至员外郎,再次晋升为郎中,但同年秋因涉刘瑾案件被贬官到寿州同知。次年,因类似原因遭迫离职。
王九思的诗作多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的怅惘情绪,常有“相权操白刃,谗口叹青蝇”的感慨。此外,他也有一些诗歌关注社会问题,如《卖儿行》、《马嵬废庙行》、《孤儿吟》,通过描写村媪卖儿的悲惨命运,或揭示宦官的嚣张气焰,或抒发当时世态炎凉,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上,他的诗风模仿痕迹较重,有时语言和意境如同汉魏及杜甫时代赝制品,但他的才情烂漫,也有人笔下语言绮丽情怀细腻。
王九思在戏剧领域也有所建树,如杂剧《杜甫游春》,这部作品借杜甫之口痛责奸相李林甫的罪恶,以及昏君荒唐现实中的宦官三公,而杜甫则是作者自己化身的一种表达方式,用来倾吐自己的愤懑。这也是对当时宰相李东阳的一个隐喻。另外,《中山狼》是一部单折杂剧,被认为是明代单折杂剧之始,该剧主题与康海《中山狼》颇有雷同。
散曲方面,王九思留下了几十首套数十首小令百数十首。他的大部分曲作都反映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即通过寄托于山水来发泄个人的牢骚虽然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个人情感,其境界狭窄,但仍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而他的散曲秀丽雄爽,有时带着一丝清闲不说荣华的情调,如提起封侯几万家而笑煞一人这样的幽默表现手法,使得他的散曲生机盎然。但也有时候曲作过于粗豪,没有达到精深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