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怀仁导演的黄梅戏作品在社会舞台上闪耀着吴琼的独特魅力
我在1950年进入了安徽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科,从一名演员的角色开始,我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58年,梅兰芳来到了安徽,她在演出黄梅戏《打焦赞》中饰演杨排风,这个角色深深吸引了我。我还幸运地见证了她化妆和挑花线的动作,这些经历至今仍然让我铭记。
之后,我加入了黄梅剧团,扮演过各种角色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和娃娃生。在与严凤英、王少舫等艺术家的合作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80年,我进修到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在那里,我系统地学习了一系列不同的戏曲理论,并自编自导自演,与同学们互相学习,我们之间充满活力。一年后返回剧团后,便参与了一场赴港表演节目。第二年排练《龙女》,在选角时就发现马兰她的气质和表达能力非常突出,最终决定由她饰演龙女。此外,还有《风尘女画家》和《无事生非》的排练。这三部作品被称为“马兰三部曲”,实际上也是我的工作成果,因为作为一名从表演起步的人物,我在导 演时最能理解并帮助其他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当其他话剧导 演来尝试指导舞台剧,他们擅长分析人物,但往往对如何让角色出场或表现不够精细,对于那些塑造能力较弱的新手来说尤其如此。而我作为导 演,却擅长帮助人们选择合适的手法来塑造他们的角色,所以我既是他们的镜子,又是他们可靠的情感支撑者。
退休后的生活里,无论何时,我都继续思考着黄梅戏艺术未来的发展。我认为要让黄梅戏蓬勃发展,就必须始终关注观众需求,让观众能够轻松走进剧院坐下,也愿意投入情感去欣赏这门艺术。当然,创新对于任何形式都是必需,但我们不能失去这些传统中的核心元素。在这一切过程中,无论是跟随严凤英、王少舫学艺,或是在给予如马兰及吴亚玲指导,以及为小梅花排练,每一次经历,都让我更加坚定地站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位置,为将来的每一个阶段奠定基础。